2020年全校发展党员1436人,发展党员人数和增长人数均居上海高校首位……一组组真实的数据,记录着复旦基层党支部建设的足迹。
各位都是‘双带头人,要双带头、双促进。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亚明主持开班式。
在2021年首个重点培训班次的第一课上,焦扬与教职工党支部书记们面对面,围绕基层党支部建设,与大家交流了工作思路与举措,结合具体工作共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何要靠科学理论指引?焦扬指出,只有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思想基础、一致的行动步调,我们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带领十四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党支部建设是学校党的建设的出发点,也必须是落脚点、着力点靠党的科学理论指引,靠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靠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基层党支部书记,靠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风雨无阻、坚毅前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全校党支部、广大党员要进一步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风雨无阻、坚毅前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献礼百年华诞。3月17日上午,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教职工党支部书记专题轮训正式开班。
疫情暴发后研究生无法及时返校,生化教工党支部党员教师们主动承担起遗传实验室的植物日常养护工作。原原本本学、结合实际学、及时跟进学、创新形式学。无论对物理学系还是外系学生,她经常牺牲午休时间,为他们写推荐信。
谢先生最后一次手术半个多月之后的一天,王增藩又来探望,谢先生只是平淡地说,手术后还要做6个疗程的化疗和一个疗程的放疗。1982年春,侯晓远进入复旦大学攻读研究生,修读谢希德开设的群论课程,期末考试时就遭遇了谢希德命制的高难度试卷。中心开展各种各样的外事活动,不仅让复旦师生有机会直面学术大师、政要名人,也加强了复旦与国际的联系,提升了复旦的国际知名度。在车上,教师们提出各种意见和要求,谢希德一一记下,与大家深入讨论。
谢希德,诞生于一百年前,是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谢希德最后的日子。
谢先生以前她经常站在这里打字,给学生们写推荐信。1999年12月,她病情加重,住进华东医院。在车上可以听到学校基层的声音,也可以向大家宣传学校的方针政策,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今天,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大楼前,耸立着一尊谢希德铜像。
我不知道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她。回望大师,校党委书记焦扬在纪念展上说:她用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开拓青年师生出国深造之路、教诲成就了不知多少复旦学子,复旦师生尊称她‘谢先生。回到复旦后,谢希德马不停蹄地与半导体教研组为半导体本科生先后开出固体物理、固体理论、半导体物理、半导体理论、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半导体专门化实验等全套半导体专业课,使1956年开始的复旦半导体专业的创办取得了开门红。1994年底,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资剑在德国做完博士后,回到复旦后,想申请基金开启科研生涯,谢希德非常爽快答应写推荐信。
这是为了纪念谢希德对这一中心作出的卓越贡献——为增进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交流沟通,1985年2月1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经批准成立,这在全国高校为首创。王增藩认为,为了复旦大学的发展和繁荣,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0世纪80年代,时逢国家改革开放之初,许多政策还不太明朗,但谢希德已经意识到复旦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强复旦开放性交流合作的力度。叶令认为,谢先生性格稳重平和,做事极有条理,但同时又是个急性子。
原以为很快就会得到顺利反馈的侯晓远,没想到又经历了两轮修改——谢希德非常仔细,把文章中的错别字、外文人名拼写中的错误、大小写差错都一一圈了出来。谢先生工作忙,但对我们年轻人非常关切。(图源:档案馆、谢希德家属。当时的论文全部为手写形式,自认字不够好看的侯晓远在最后一次提交时,专门拜托手写字体美观的朋友帮他誊写了一遍。批阅文件时,她寥寥数语就能指出问题关键。复旦物理学系的女生特别少,每年新生入学时,谢希德都会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女生的意见。
谢校长对学生们唯一的要求,就是报效祖国,出去要带着知识回来。党委书记焦扬回忆,她1983年毕业留校,恰巧与谢校长毗邻而居,至今仍然清晰记得天刚朦朦亮,就与老校长同在乌鲁木齐南路校车点等候校车一同上班的情景。
几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这个班两年间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半导体专业人才200多名,成为我国半导体人才的主要发源地。叶令正是这个阶段被抽调至谢希德手下工作。
1998年8月,谢希德在第四次患癌手术后住进医院,中间仍坚持从医院请假回家出差。每当这个干练有力的女声响起,时任校长办公室秘书的王增藩就知道,是谢校长来了。
1966年,她被确诊为乳腺癌,之后的30多年里,癌细胞几度向胸腔、淋巴结转移,一次次手术、化疗,都没有击败她。我也生过癌症,我知道有段时间人应该是非常虚弱的,但我真的很少看见她说今天很累,不干活了之类的。3月19日,是她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复旦人走出去的同时,也有几百位外国专家学者,到复旦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拓展了师生眼界。
没想到谢先生在丈夫追悼会的次日,就把推荐信给了他,满满几页,全是手写的,她说,我亲自写对你更有帮助。她曾创造了复旦大学教学史上的一个记录。
大师谢希德:先生过世20年,却好像从未离开复旦大学恒隆物理楼二楼,有一间20年未曾使用的小房间。侯晓远的博士论文完成后,经过自己反复修改和多位老师审阅批改,才提交给导师谢希德。
需要她的时候,她都会尽力为大家服务。和叶令一样,许多谢希德生前同事和学生说起这位中国共产党员、著名物理学家、新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时,总是满怀温情与敬意。
一线育人,常牺牲午休为学生写推荐信1956年,谢希德开始招收研究生,几十年里亲自培养出了数十位博士、硕士。这些做法,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积淀了大量优秀人才。1983年,谢希德出任复旦大学校长。住院期间,谢希德唯一的要求是要一部电话,让她接通便携电脑。
她每天接发很多电子邮件,处理大量事务,直到发生急性心衰和呼吸衰竭,抢救之后,再也无法站起。资剑请先生不要写了,找其他老师写,或者自己写个初稿,先生改改再签个名。
有女学生提出分配工作难的问题,她对此很重视,关照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要特别做好女学生的分配工作,同时要求女学生自强、自重、自爱,用优异的成绩迎接挑战。先生是在丈夫离世的巨大悲痛中写这封推荐信的,我没齿难忘。
参考资料:《谢希德传》) 制图: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李沁园。1956年,我国开始制定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在北京大学成立,北大的黄昆任主任,复旦的谢希德任副主任。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